鴨  寮

[ 首頁 ] [ 小說館 ] [ 特約作家區 ] [ 心理測驗 ] [ 談笑風生

[ 塔羅館 ] [ 星座館 ] [ 鴨的相簿 ] [ 鴨的二三事 ]

[ 留言版 ] [交換連結 ]

北京法源寺

這本書呢....從小說的角度來看,難看。

說難看,一方面牽涉到佛學,一般讀者可能覺得不親近;一方面故事性不強,而且行文方式-雖然李敖是反封建的,行文方式卻像封建時代女人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小說前半段比較精采,從憫忠寺談起法源寺的淵源,再由康有為訪法源寺與寺僧論起唐太宗的功過,由這裡引出了貫穿全書的宗旨-忠君與忠事之辯。

以法源寺為經,拓展介紹了北京城,讀者跟著一天到晚串胡同、串東南西北門,這方面淋漓盡致的可以劃成一張觀光導覽圖呢。

以忠君與忠事之辯為緯,李敖縱橫他的博學,不過廣度並不一定等於深度,其中大量用典又不乏重複的地方讓人不免有吊書袋之感。

小說後半段尤其繁複冗長,譚嗣同與梁啟超的對話主題,反複出現在譚嗣同與大刀王五、梁啟超與蔡鍔、日本人間,見無新意也就顯得力道不足,這也說明李敖小說的功力為什麼在”上山上山愛”之前就這麼一部吧?

為了應付李敖自詡的”詳人所略”,我想像古代說書人的方式更頭昏眼花時,想像星爺齊天大聖東遊記裡唐僧的媽媽經”他高傲,但是宅心仁厚;他謙虛,但是受萬人敬仰”李敖同一個人的對白寫上好幾頁,再接話的人又是連篇累讀只好借助這種心情消化它。

雖然如此,一開始我說過了,會失望是因為用一般小說看待他如果把它當作思想性的教科書,內容可豐富了從李敖忠君忠事之辯的思路過程,看到他俠義性格的一面論說以博大的佛法提綱,再大量援用中學生熟知的歷史公案為證,其實中國式的武士道精神,司馬遷在史記裡就曾特別為刺客立傳孟子的大丈夫悍烈個性,也一直被中國人推崇,為什麼現在不見大丈夫只見小男人,這本書可以稍解疑惑的。

這本書寫在90年代,卻不禁讓人想做一個古典的對照那就是在歐洲憧憬中世紀騎士精神的唐吉訶德,最後普淨帶給康有為的震撼中,傳達了類似精神從騎士到歧視,李敖在後記裡寫道寫書的動機:「難忘我是大陸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