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  寮

[ 首頁 ] [ 小說館 ] [ 特約作家區 ] [ 心理測驗 ] [ 談笑風生

[ 塔羅館 ] [ 星座館 ] [ 鴨的相簿 ] [ 鴨的二三事 ]

[ 留言版 ] [交換連結 ]

兩岸史觀差異

由於大陸受馬列主義影響,對於歷史的論述觀點,乃至文化脈絡發展,多用唯物史觀鋪陳,以我們在台灣所受的教育背景讀之,或許格格不入,然彼等已行之深化數十年。

90年代後大陸的思想路線有所修正,承認70、80年代間為滿足"左的"指導思想,"打倒一切"所致的左傾謬誤。

不過在近日閱讀的中國思想家評傳系列之一-董仲舒評傳(該書由南京大學出版,寫於1993年)

作者還是堅稱"歷史唯物主義"為唯一"根本辦法",認為這才是與科學相契合。

以本書為例,對於春秋戰國至西漢期間,儒家取得主導地位的過程,全以唯物辨證法則剖析。

在此概念建構下,對於儒家....乃至諸子百家,似乎給予現今政黨的輪廓,而諸子言說的思想內涵,遂成為統治階級取捨的意識形態。(此唯物史觀所建構之歷史演進,在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新編裡也屢見不鮮。)

乍看之下,似是成理,符合邏輯推演。

然而我們知道,春秋諸子所立,蓋自心性而演其言說,此是內觀的生命,因內觀而見全體。(並非片面的、分割的去特別突顯某一個面向,將生命以斷裂的方式呈現)

比如儒家說的仁義,道家說的無為、虛一守靜,都須倚賴心性功夫,非是邏輯方法可證得。

由此觀之,中國古人的智慧結晶,在以唯物史觀建構的歷史過程中憑空消失了。

歷史成為機械般的"歷史自我"演進足跡,其內涵是空洞的。

這種不幸的嫁接在現代中國詩學的理論建構裡也可見到,借由凸顯西方語言哲學的結果,將詩歌文字當成最純全的語言追求,生活成了詩的異質。此舉雖將詩歌提升了哲學高度,卻未得見對吾人生命有益。